中国黑龙江热线 黑龙江信息港

2015法治中国的十件大事

原标题: 2015法治中国的十件大事

  【光明日报·社会周刊·法制

  【前言】

  2015年,是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精神的第一年,也是中国法治建设亮点频出的一年。

  通过宪法宣誓制度、40年后重启特赦、修改并通过新大气污染防治法、红色通缉令让外逃贪官全球无处遁形、立案登记制改革破解“立案难”问题……一部部法律的制定和通过,一项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和推进,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蓝图,正化为现实。

  【结语】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中国的砥砺前行。

  2016年,中国将向着决胜全面小康发力。全面依法治国,无疑是重要保障之一。让我们沐浴着法治的阳光告别2015,共同期待2016中国法治奏响新的凯歌、谱写新的华章。

2015法治中国的十件大事

  开展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以来,截至2015年11月底,试点地区检察机关摸排公益诉讼线索339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222件,民事公益诉讼117件。资料照片

  宪法宣誓彰显依宪治国信心

  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宪法宣誓制度将于2016年1月1日起实行。

  誓词共70字:“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宪法宣誓仪式的寓意就在于通过鲜明的仪式意象和强烈的心理暗示唤起人们对宪法的信仰。宣誓是一种庄严的承诺,誓词是沉甸甸的诺言。宪法宣誓实际上是宣誓人向公众神圣的宪法承诺。

  比宣誓更重要的是言行一致,将誓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践行誓言、兑现承诺。宪法宣誓诚可贵,依宪治国价更高。期望宪法宣誓制度能够彰显宪法的至上权威,凝聚全社会依宪治国的共识,在全社会尤其是全体公职人员中营造尊崇宪法权威的氛围。

  “民告官”进入2.0时代

  2015年5月1日,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正式实施,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国家立法机关修改的第一部法律,也是行政诉讼法实施24年来作出的首次修改,标志着“民告官”正式迈入2.0时代。同一天,《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也正式实施,被社会久为诟病的民告官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问题随着新制度、新规定的施行,得到进一步解决。

  新行政诉讼法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司法实践积累的经验,对原行政诉讼法作了相当全面的修改。法条的数量从75条增加到了103条,大大推进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也提升了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力度。

  要求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是新行政诉讼法的一大亮点。行政诉讼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而行政机关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关键在于行政首长。只有行政首长了解和重视行政诉讼活动,才能认识到行政行为合法与否的重要性,也才能督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因此,要求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并不是“为难”行政首长,而是更好地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有利于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立案登记制改革破解“立案难”

  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5月1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正式由立案审查制转变为立案登记制。同时,为规范登记立案程序,提高立案工作效率,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接收诉状、当场立案、告知补正、诉讼费收取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据统计,实施改革首月立案登记超百万件,同比增长29%。截至7月31日,全国各级法院共登记立案378万余件,当场登记立案率达90%,从根本上解决了“立案难”问题。

温馨提示:中国黑龙江热线所发布文章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中国黑龙江热线认同该文章的观点和描述。
关于我们 - 免费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互联网互发,如有侵权,三个工作日内处理。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